歷年指導教授名單
113學年度碩士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鄭政誠、吳學明(共同指導) |
康○芸 |
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台灣族群論述變化(1995-2019) |
蔣竹山 |
宋○之 |
走出沙漠:中華民國榮民工程處在沙烏地阿拉伯基礎建設工程的歷史發展(1975-1989) |
蔣竹山、賴澤涵(共同指導) |
劉○芸 |
美軍招待所週邊地景環境發展(1950-1970) |
蔣竹山、李孝悌(共同指導) |
林○緯 |
清代與現代臺灣過年過節習俗之比較 |
李孝悌 |
鍾○勝 |
清季預備立憲:官方與民間的宣傳 |
李孝悌 |
林○辰 |
和碩怡賢親王愛新覺羅‧允祥之研究 |
皮國立 |
陳○行 |
試析陳勝崑(1951-1989)的著作與當時臺灣醫學史的分別 |
皮國立 |
李○嘉 |
航太遙測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應用:從歷史發展到現代防災體系的構建 |
陳家豪 |
郭○全 |
日治時期人力輕便軌道鋪設對現代影響——以中壢線為例(1921-1938) |
陳家豪 |
盧○軒 |
公路綠洲——臺灣公路休憩設施的發展與經營 |
李力庸 |
藍○承 |
戰後臺灣動物防疫體系的建立與變遷(1945-1979) |
李力庸 |
洪○中 |
嬰幼兒副食品及戰後臺灣育兒觀念轉型 |
113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蔣竹山 |
吳○真 |
步步糕生:台灣戰後的蛋糕飲食風貌 |
蔣竹山 |
黃○修 |
明清海禁與移民 |
皮國立、張立杰(共同指導) |
謝○芫 |
AI融入歷史教學 |
皮國立 |
郭○生 |
台灣針灸史 |
皮國立 |
周○忠 |
抗戰時中國海軍的水雷作戰 |
112學年度碩士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蔣竹山 |
胡○興 |
清代康熙、雍正時期多倫諾爾的政治、宗教及經濟研究 |
李孝悌 |
釋○德 |
越南佛教史中的真源和尚 |
皮國立、侯嘉星(共同指導) |
陳○汝 |
環境與族群:論戰後臺灣流域之起承轉合——以大肚溪為例 |
皮國立 |
鍾○恬 |
民國前後人權演變 |
皮國立 |
邱○怡 |
李友邦、臺灣義勇隊、臺灣少年團在中國的抗日宣傳活動以及李友邦戰後之研究(1937-1952) |
陳家豪 |
舒○強 |
近代基督教浸信會在東亞的社會關懷——以周聯華牧師的信仰實踐為中心(1948-2016) |
陳家豪 |
姜○宙 |
日本國際會議電話專業在東亞的發展——以殖民地臺灣為考察中心(1932-1945) |
李力庸 |
李○翔 |
松柏坑茶產業發展與變遷概述 |
112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蔣竹山 |
鍾○政 |
乙未戰爭研究 |
蔣竹山 |
張○翹 |
東海大學實習農牧場牛乳加工廠沿革 |
蔣竹山 |
周○沛 |
中國旅行社開辦旅館業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面之影響(1927-2017) |
鄭政誠 |
劉○君 |
中沙醫療團之研究 |
鄭政誠 |
高○容 |
「多管閒事」的臺灣藝術家李梅樹:以其事功與子嗣言說為考察中心 |
皮國立 |
鄭○妘 |
從富岡企逃趣探討富岡老街興衰史 |
賴澤涵 |
李○年 |
大溪李金興與家族研究與新數位族譜 |
賴澤涵、齊茂吉(共同指導) |
張○ |
中美關係解凍之研究(1969-1972) |
陳家豪 |
李○均 |
近代台灣的警察通訊史 |
陳家豪 |
曾○良 |
白沙屯媽祖研究 |
111學年度碩士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蔣竹山 |
林○哲 |
戰後臺灣違章建築歷史地理研究 |
鄭政誠 |
林○丞 |
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北投溫泉觀光的形象探討 |
皮國立、吳振漢(共同指導) |
吳○涵 |
張廷玉的政治歷練與《明史》修纂 |
皮國立 |
田○岳 |
徐蚌會戰至古寧頭——胡璉將軍重整十二兵團從戰敗之師成為捍衛台海第一先鋒 |
皮國立 |
梁○彤 |
劉湘與四川鴉片泛濫之關係 |
傅寶玉、皮國立(共同指導) |
卓○翰 |
「再造祖籍」:移民結構與原鄉連結 |
李力庸 |
周○瑩 |
體驗淡水 |
賴澤涵、齊茂吉(共同指導) |
徐○希 |
反攻大陸的轉折點——八六海戰與烏坵海戰 |
李孝悌 |
李○庭 |
潘公展與社會局 |
李孝悌 |
徐○沛 |
麻將桌上的女性形象 |
111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蔣竹山 |
曾○瑞 |
美援時代周以德新莊遊歷記——Storymaps的數位地方探查 |
蔣竹山 |
王○梅 |
《大阪朝日新聞 ‧ 朝鮮版》中的臺灣 |
蔣竹山 |
陳○翰 |
再現與感知:玩家對歷史遊戲的體驗——以Paradox Interactive的歷史模擬遊戲為例 |
鄭政誠 |
李○蓁 |
戰後台灣教育史轉型正義內容相關研究 |
皮國立 |
葉○琦 |
現代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新趨勢:以中國現代史的觀點——試論台灣新世代眷村學的重新建構 |
皮國立 |
李○民 |
近代警察廳舍之變革與研究 |
皮國立 |
許○文 |
經濟發展下的哀與愁——以1960年代後大園地區開發為例 |
李力庸 |
黃○萱 |
戰後臺灣農業機械化與影響 |
110學年度碩士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蔣竹山 |
連○順 |
近代西方中國西北地理調查 |
蔣竹山 |
蕭○琦 |
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的博物館歷史學研究 |
蔣竹山 |
張○淨 |
明代孤兒教養之研究 |
鄭政誠 |
林○婷 |
臺灣自用小客車發展史 |
鄭政誠 |
李○芬 |
「我看臺灣女人」:當戰後外省人碰上台灣女性(1945-1949) |
皮國立 |
趙○儒 |
軍事調處在山東 |
皮國立 |
梁○睿 |
臺灣戰後羽球運動發展之歷程研究 |
皮國立 |
毛○平 |
基隆河流域之人地關係——以大直發展史為例 |
皮國立 |
何○儀 |
1958——江山戰役之研究 |
賴澤涵、齊茂吉(共同指導) |
邢○煜 |
文革要紀關押之研究——以秦城監獄為例 |
李力庸 |
賴○妤 |
從帝國到屏東:可可產業的在地萌芽與轉型 |
李力庸 |
林○皓 |
戰後中國冰利技術人員在台灣 |
賴澤涵 |
楊○翔 |
浙江人葛品連案所反映之社會現象 |
李孝悌 |
鄭○瑜 |
從入都到絕命:影視媒體中李鴻章的形象分析——以《走向共和》及Youtube為例 |
吳振漢 |
湯○安 |
中華民國遷臺決策之形成與實施 |
110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
指導教授 |
指導學生 |
論文題目 |
蔣竹山 |
陳○卉 |
民國時期上海中醫陳存仁之研究 |
鄭政誠 |
徐○鴻 |
戰後新屋國小對地方的發展 |
鄭政誠 |
吳○衛 |
日治時期臨時教員養成所之研究 |
皮國立 |
莊○翰 |
歷史題材遊戲傳遞大眾歷史知識之研究——以電玩三國志為中心 |
皮國立 |
施○仁 |
漢醫仕紳與地方連結 |
皮國立 |
李○憲 |
臺灣電玩發展史研究 |
鄭政誠、吳學明(共同指導) |
蘇○鳴 |
清領時期噶瑪蘭溪南開墾之研究 |
李力庸 |
黃○珈 |
陸劇當中的國共關係 |
李力庸 |
賴○曆 |
《乙未史 ‧ 炙日映台》(歷史小說) |
賴澤涵 |
蔡○青 |
高中歷史教科書「日本時代」教材編寫的比較研究——以2006年和2011年審定本為例 |
吳振漢 |
張○豊 |
民國初期「西北軍」的發展與整論 |
吳振漢 |
賴○佃 |
中庸首輔陳循之研究 |
吳振漢 |
孫○玲 |
國民政府時期長江中游秘密會社之研究 |